发布日期:2024-12-21 12:50 点击次数:122
这是一种基于道德准则的战略战术,
这也是一种欧洲战场上极为奇葩的作战方式,
这就是备受戏谑的英法“绅士战争”。
在战场上,英法国家的战士们为了彰显本国的绅士风度,
总是等着对手先开枪,
这简直就是“排队送死”!
那么,“绅士战争”究竟是怎么回事?为什么如此奇葩的绅士战争,在欧洲会这么有市场呢?我国历史上有没有过“绅士战争”呢?
本期为大家讲述,奇葩的绅士战争。
一、礼多人不怪?什么是道德至上“绅士战争”
从文艺复兴开始,欧洲人就对崇高人性表现出了一种近乎狂热的追求。
那时候的欧洲战场上,任何躲在暗处放冷箭的行为都被认为不道德的、不正确的。
因此,受到武器的限制和对崇高道德的追求,“绅士战争”逐渐开始在欧洲战场上盛行。
线性战术
要了解“绅士战争”的历史,就一定要了解几百年前的“线性战术”。
而“线性战术”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。
那个时候,欧洲主要国家的军队,大多都使用没有膛线的燧发枪,这种枪的精准度非常低。出于提高作战命中率和杀伤度的考虑,那时的欧洲便开始盛行“线性战术”,并逐渐开始成为欧洲主要国家交战的基础战术。
而这种线性战术,要求士兵们排成直线,向对方不断扫射的战术,目的是在精准度低的情况下,“以量取胜”。可是,受到那时候技术的限制,即使是精炼老道的士兵,在第一轮扫射完毕之后,也需要至少半分钟的时间来填充子弹。
为了提高作战的灵活性,各国又对这种线性战术进行一系列调整,让10个士兵组成一个队伍来进行各种阵型变动。并且使得长达几公里的队伍,训练到维持同一步速行进,从而避免脱离队伍,被敌人单独攻击。
为了提高作战的精准度,各国甚至将两支军队的交战距离缩短在15到30米左右。只要在前期队形保持良好,那么近距离作战的时候,击发率和命中率会高很多,通常能够保持30%以上的杀伤率。
到了18世纪,随着线性战术的不断发展,战场上各种基于“绅士风度”的不成文规定逐渐产生。
在战场上后开枪的才算绅士
最典型的例子就是,欧洲各国开战的时候,实力较强的国家会“礼让”实力较弱的国家,让弱小的一方率先发起进攻。时间一长,这种战场上的礼让,让国家纷纷以“后开枪”为荣誉,认为这是展示国家“绅士风度”的大好机会,也认为自己礼让对方的行为彰显着国家实力强大。
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,在17、18世纪不断争夺欧陆霸权的英国和法国,才会在三十年战争中作出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:
英国和法国的军队在战场上列队完毕之后,双方并没有立即开战,双方将领都命令自家士兵放下枪支,让对方先开枪。英国军队向法国军队喊道:“法国的绅士们!我们礼让你们,你们先开枪吧。”法国将领当即就回应道:“还是请英国的绅士们率先开枪吧!我们法国军人会一直屹立不倒!”
由于英法双方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弱势一方,都不愿先开枪,最终,在双方不断的推拉之下,双方列队半小时之后,法国士兵才“不情不愿”地先开了枪,此时战争才真正开始。由于谦让而使英国失去战争的主动权,仅仅第一轮战争后,就是英国损失将近500名士兵。
不能射杀指挥官和军乐手
“绅士战争”中,除了战场上都不愿先开枪之外,还规定交战的时候要有选择性地开枪,有两类敌方人员不能击杀。
首先,不可以击杀敌军的指挥官。为了配合这一不成文约定,军官们的服装通常会做的与普通士兵的有很大差别,并且军官们会佩戴长矛或者佩剑,通常骑马出现在战场上,非常容易辨识。
第二,也不可以对为军队奏乐的军乐手开枪。因为当时欧洲几乎每支军队,都会有几名鼓手或者笛手,为军队演奏乐曲。这样的军乐手并不是为了给军队消遣而设立的,而是通过演奏乐曲来传递作战信息,通过乐曲的节奏变化来向士兵们传递作战的指令和信号。不仅如此,高昂的乐曲还有振奋人心的作用,让士兵们始终斗志昂扬。
倘若有军队在作战的时候击杀了指挥官和军乐手,即便赢得了最终的胜利,也不被认为是强者,反而会被认为是“极度卑鄙”的国家,是胜之不武的。
强迫症一般地追求完美阵型
不论绅士战争是如何地注重“礼让”,或者说不论双方谁先开枪,战争的残酷性质并没有得到改变,免不了士兵会牺牲在战场之上。甚至因为遂火枪精准度的限制,双方需要距离15到30米才可以顺利交战,在开火之后,双方为了绞杀对方士兵,会为了发挥遂火枪的更大威力而越靠越近。甚至最后作战距离或缩小到“能看清对方士兵脸上的雀斑”。
为了让士兵们不会因为近距离“挨枪子”而做逃兵,一向注重“绅士风度”的英国,会不惜打骂士兵,让士兵们克服恐惧,维持近距离作战队形。经过严苛的训练之后,英国士兵硬生生被锻炼成了“战争机器”,眼见着前面队友倒下,后排士兵们就会接二连三地顶上去维持队形,确保英国绅士们在绅士战斗的队形始终是完美的。
因此可以说,绅士战争还非常重视军队阵型的完美。
但正是因为这种对完美队形的追求,使得绅士战争多了很多奇葩事件。
例如,拿破仑战争的瓦尔密战役中,由于法国和普奥联军最初的交战,主要采取大炮对轰的方式,因而使得双方阵型变得杂乱,并且难以调整。杂乱的队形,使得两方都犯了“强迫症”,此后的十几天中,都不能组织起来像样的斗争。因为双方一交战,队形就会变得不完美!最后,在法国和普奥联军士兵参战人数超过20万的情况下,在瓦尔密战役中死伤的士兵还不足500人!即便如此,法国人依旧骄傲地称这场战争瓦尔密“大捷”。
在拿破仑战争的另一场著名战役——莱比锡战役中,历史又再次重现。也是出于对阵型的过分追求,最终在法国和反法同盟参加战斗的士兵人数超过50万的情况下,死伤的士兵还不足10人。
线性战术的例外
并非所有国家都推崇这种线性战术。
战斗民族俄国,就是一个例外。参加过七年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俄国著名将领,亚历山大·苏沃洛夫就从不想相信“绅士那一套”,他始终坚持“刺刀远胜于子弹”的作战信条,与欧洲各国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绅士战争完全不同,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战争观点。
不仅如此,俄国为了赢得战争胜利,创制了“三百码刺刀冲锋战术”,这种战术的作战效率远高于同时期遂火枪,有效克服了遂火枪装弹慢和精度低的缺陷,因此具有更强的杀伤力。
绅士战争的深远影响和终结
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,欧洲各国的作战方式都受到绅士战争的影响。
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还能看到这种作战方式的影子。
比如,1914年12月圣诞节这天,原本应在战场上打得如火如荼的英国和德国士兵们,全然不顾指挥官们的命令,竞相停火并走出战壕。原本应该是敌人的两国士兵们,受到刻在DNA里的“绅士风度”的影响,他们互相拥抱,互送礼品,组织足球赛,并致以真挚的节日问候。
被称为“红男爵”的德国飞行员弗雷德·里希特霍芬,还出于“绅士风度”,为悼念在战争中被他击落的敌人们,还从空中抛落花圈。
可是,出于种种原因,这种战场上的绅士风度,在二战时期几乎消失殆尽。
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,对待战败国的处理条件太过苛刻,导致那时候,各国之间民族仇恨被带入战场上,士兵们根本没有绅士风度,纷纷虐杀战俘以泄私愤。违反绅士战争原则的现象屡禁不止,就连英国和法国这两个传统“绅士国家”,也作出了诸多违背绅士风度的举动。
现实主义的战争方式,终于压倒了理想主义的“绅士战争”方式,绅士战争终于退出历史舞台。
二、匪夷所思:为什么“绅士战争”在欧洲如此有市场?
看到这里,各位看官可能会有所疑问,就是为什么“绅士战争”能够在欧洲存在两百多年,这样的作战方式为何在欧洲如此有市场?
实际上原因很简单,在前面已经提到过了,就是因为欧洲绅士文化的熏陶、机械工艺的不足、单兵实力弱等因素的影响。
首先,从欧洲的绅士文化来看,由于绅士文化受到各国领导人的追捧,因此绅士教育在欧洲各国十分普遍。从娃娃抓起的绅士文化,使得欧洲各国人都以能够作一位优雅的绅士而感到光荣。
其次,由于当时的遂火枪制造工艺差,射击的精准度极低,加上一个单兵作战的时候,会消耗大量时间在补充子弹上。这就使得欧洲各国纷纷调整作战方式,以借排列紧密的阵型来应对上述问题,士兵一排接着一排地作战。由于当时的欧洲各国都采用这样的阵型,维持完美阵型也就逐渐像“八股文”一样,成为了绅士们进行战争的标杆。
三、无独有偶:春秋战国时期也有“绅士战争”
你以为“绅士战争”是欧洲独有的吗?
那就错啦!中国古代也是非常注重“礼”的,贵族精神也是深入骨髓的文化精神。
尤其是周朝的时候,上到天子,下到平民百姓,无一不需要遵守礼节。
单单从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”中,我们就可以看到,那时候的国家认为,打仗就像祭祀一样,需要各方共同遵守很多规矩。
哪怕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,周礼也深深影响着各诸侯的行为,形成了独特的军礼。各国之间在开战之前,会互下战书,事先约定好交战时间和地点,到时间之后再开战。不宣而战,虽然在历史上并不少见,但是却通常被认为是“不道德的”。
在春秋战国版的“绅士战争”中,宋襄公“半渡而击”的故事,是被后人调侃最多的。
半渡而击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:
宋国和楚国隔着河宣战之后,楚国军队便开始横渡泓水河,准备与宋军展开厮杀。楚军渡河渡到一半,宋襄公的大臣目夷就向宋襄公建议道:“楚军人多,我们人少,不如趁他们还没有上岸的时候击杀它们。”
但是宋襄公并不同意,他认为,宋军是“仁义之师”,怎么可以趁人家没准备好的时候攻击他?
等到楚军渡过了泓水河,开始在岸上布阵的时候,目夷又向宋襄公建议道,“可以进攻了”。
宋襄公依旧说“楚军还没有完成排兵布阵,怎么能趁人之危”。
等到楚军列好阵地,宋襄公才下令开始攻打楚军。
最终本来就具有人数优势的楚军打败宋军,就连宋襄公也被敌军射伤了大腿。
世人都嘲笑宋襄公迂腐之极,但宋襄公却从始至终只认为自己是遵循周礼的指引罢了。
四、小结
国际关系的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汉斯·摩根索,曾在他的“现实主义六原则”中提到:
“一般的道德准则不可以直接套用于国家的政治行为”
这也就意味着,不论是英法两三百年前的战争,还是两千年前的宋襄公,他们都混淆了“个人道德”以及“国家道德”的关系,最终导致了各自滑稽又惨痛的下场。
在凡事都靠“拳头说话”的现实国际社会中,只靠道德约束来维持国家间关系是站不住脚的,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。
士兵欧洲绅士宋襄公绅士战争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